视觉造型的转换
造型转换是指以一个平面的基本形态为构架,将其转换为立体形态。形态的转换有反转、移动、反复、扩大、缩小、担曲、挤压、拉伸、卷绕等手法;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如错位、推倒、重叠、连接、回转、旋转、坚立、摆放等来达到;还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如透明与不透明、整齐与突起、有光与无光、白然与不白然、舒适与不快、温暖与冷漠、柔软与坚硬等来实现。形态的转换有多种形式,如色彩转换、形状转换、素材转换、尺寸转换、维度转换、样式和结构转换、功能的转换以及技术、媒体和程序的转换。总之,丰富的造型表现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一种具有单纯性、规律性而又能刺激人们感性,包含着深刻内涵的东西。作为一名包装设计师,要能将这些不同的转换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才能创造出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包装形态(图4-36)。
自然形态的解构与创新
设计师要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来创造新的设计形态。大自然永远是我们创造新形态的原动力,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自然中美的因素,并从中提炼,使之成为我们所需的设计形态。自然以它无声的形态,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最美的造型形态也是最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感悟及表现主要取决于对自然的观察角度、理解与主观感受。应用解构主义的某些观点来诠释重构新的形态,打破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重新解读自然,转变观念,强调白然的语境化意境,运用隐喻、文咏、符号等方式,传达对自然文本的体验感情、图像解读,以一种解构式的意象形式再现。运用这样的方法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崭新的形态,具有神奇的视觉体验(图4-37)。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与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深入,新的数字化形态不断涌现,过去无法实现的形态,在今天已变得容易。模拟形态、虚幻形态已成为可视的视觉形态,作为设计师要时刻了解和掌握新观念、新技术,并能为包装形象的视觉设计服务,达到新的视觉效果。
包装造型形态带来的心理效应
包装造型设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表现出来的,这些结构和表现手段构成了特定的包装造型的外在形式。
它是由设计师运用一定的材料,并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处理手段,对空间的形体、光线、色彩、肌理等人们可以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编码系统。这些信息编码系统有组织地传递着视觉信息,使观赏者的视觉器官受到刺激从而产生兴奋,这时外在形式中体现出的总体特征,如包装容器造型给人的浑厚、秀丽、华丽、质朴等感觉,就会对观赏者审美情绪的激活产生一定的诱发和心理暗示作用,并在观赏者的习惯知觉定势和设计作品具体的情境知觉因素之间产生交叉与重合,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如量感效应”、“动感效应”、“趣感效应”、“同步效应”等,这些心理效应会使其对包装的造型设计产生兴趣,引起注意,进而产生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达到商品销售的目的。
1.量感效应
包装造型所产生的“量感效应”,主要是指外在形式的物质量和观赏者心理量之间的交又撞合。物质量是指包装造型本身的空间占有的区域和重量。如包装造型的大小、体积、重量等,也包含包装造型空问的涵纳量。心理量是指人们在长期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知觉定势。包装造型设计外在形式的心理效应是知觉定势作用的结果。要使包装造型设计产生“量感效应”有多种处理手法,如可以利用增加陈列数量的办法增强量感效应,打动消费者,这就要求在设计包装造型时必须考虑到包装整体的陈列效果,是否可以产生一定的阵势,进而产生强烈的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量感效应的强度还取决于观察的距离,在一定的距离内效应强度较大,但随着距离的增加,效应强度也会随之减弱(图4-38)。
2.趣感效应
趣感效应”是心理量大而物质量小产生的一种审美心理效应,如有些香水瓶的设计就采用较小的体量,小巧精致,可爱迷你。这种造型处理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情趣,不仅仅是靠体量的缩小,而且还要同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及特殊的工艺处理相结合,才会产生特殊的审美情趣,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图4-39)。
3.同步效应
同步效应”主要产生于造型形态的力度感与节奏感,使观赏者产生一种与力度感、节奏感同步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必须在一定的审美修养和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会感悟领会到。同步效应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与随刚而刚、随柔而柔、随律动而动的内心体验产生同步。它的心理机制主要依赖于人们过去的经验,在视觉受到造型的外在形式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后,引起一种直觉共鸣,从直觉兴奋中引起对过去经验的回忆,这种同步效应体现着人体自身反应的协调性。同步效应也是设计师所追求的心理效应(图4-40)。总之,设计的形式美感只有通过形式本身构成的情感概念和心理效应,才能在设计师和观赏者之间形成“心理同构”。通过这种心理同构作用,设计的造型形式就会产生传递情感信息的作用,进而起到加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作为设计师要充分利用心理效应所带来的情感传递效应,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并使其接受和欣赏新设计的包装。
本文网址:https://www.ltbzc.com/article/rongqizaoxingdexinlixiaoy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