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收集相关信息是任何明智设计的基础。与设计相关的信息通常可由这样一些途径获得:客户告之,市场调查,网络搜索,图书资料查询等。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收集这些信息,即产品的“本身”信息、产品的“出身”信息、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信息、产品的“竞争对手”信息、卖场环境信息和产品的“行业背景”信息。
“产品本身”的信息收集
这是设计对象基本信息的收集,主要是为了明确设计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点?在我们接受一项设计委托之初,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同时,在视觉传达过程中,好的包装总是依靠那些少量但又最有效的“卖点”,在第一时间里吸引和打动消费者。因此,在明确了基本设计内容之后,应该立即着手分析和梳理出隐藏其中的主要特点。商品的这些主要特点往往衍生出包装最重要的设计元素。
在这里,倾听和分析客户对设计内容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甲方”,通常也是他的产品和市场的专家。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要善于倾听,从倾听中发现问题,发掘契机。我们都希望客户能明确而完备地描述设计对象、设计目的和设计要求,并且也希望我们总是能正确理解客户描述的情况。但实际上,在首次沟通就达成这样效果的情况少之又少。有些时候,客户尽管可以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但对于这些信息的主次序列以及设计目标,仅能提供初步的、比较模糊的说明和要求。因此,设计之初,我们应该尽量多做一些沟通工作,多一些倾听,多一些分析,多一些交流,以便尽量准确地理解将要设计的产品,尽量准确地把握客户的意图。
“目标消费群”的信息收集
一件产品不要指望会被所有的人购买,通常其主要购买人群是那些对它有消费需求的人群,即它的目标消费人群。由于消费层次、年龄、性别和地区及文化差异,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购买动机和购买方式等都不尽相同。此外我们也知道,有时候,我们购买商品是为了自己或非常亲近的人使用,有时候却是作为礼品送给他人使用。也就是说,购买者可能为“用”而买,也可能是为“送”而买。前者的购买动机更多的倾向于“实惠”,后者会更多的倾向于“附加值”。所以,针对目标消费群的不同购买动机和消费方式,产品的销售策略和包装设计策略都需要作相应的改变,以求充分吸引目标消费群的注意并激发他们的购买热情。
为此,我们需要了解目标消费者们对产品的价值关注点有哪些以及其分别达到怎样的关注程度,了解他们对产品及产品形象有哪些积极预期和消极预期,这是包装上呈现和编排信息序列的重要依据;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大致年龄阶段和所处社会阶层,了解他们的主要分部地区,了解他们的时尚态度与倾向,从而为确定包装的审美风格寻找依据。
“产品出身”的信息收集
企业或品牌有其一贯秉承或希望执有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并一定程度上会在审美态度上反应出相关倾向。而每一件具体的产品总会“出身”于某个具体的企业或品牌。产品与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之间所具有的传承与异化关系,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合理考虑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影响,孤立地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是忽视产品“血缘纽带”的行为。情况严重的话,极可能导致设计“流产”,进而即使再优秀的设计也可能领不到市场的“准生证”。
设计师收集产品的“出身”信息,并不是为了设计时简单套用企业或品牌的相关文化、风格与意图。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师,应该将其结合产品的具体特点和包装设计的特殊性,综合分析并提供建设性意见,以和委托方共同探讨合理的设计策略。图2-7SANITAS品牌护肤品包装,可以让人轻易感受到不同产品的相同品牌出身设计。
产品“竞争对手”的信息收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要是通过今天常见的销售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商品,就几乎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面地与同类产品竞争。了解和分析对手,是设计师必作的功课。其目的主要有两个:看看对手们都在怎样做?我们又怎样和他们不一样?
设计师可以从竞争产品的包装设计风格、信息编排、结构造型、色调配置、尺寸规格以及材料工艺和卖场陈列等方面展开调查。这既是了解对手的过程,也是了解行业倾向的捷径。在了解对手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的同时,也常常会寻找到设计的突破口。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使包装设计得看起来像那一类产品,但又有所不同。这样容易达到既“中庸”又不失“自我”的效果,可以规避一些销售风险。但有些时候,产品需要出奇制胜,或者为了保持或创造品牌的领袖地位,包装设计就需要大胆突破,甚至设计得看起来已经“不像”某类产品了。
卖场环境信息收集
我们需要了解产品主要的销售渠道和终端的陈列方式,研究怎样才能在渠道和终端都具有有效的货架竞争力。渠道销售中,通常不同品牌有不同的代理商,各品牌主要通过他们向零售商进行货物批发。渠道销售的陈列由于其销售特点的原因,往往采用单件包装陈列的方式,而且一件包装样品会作为样品较长期地陈列。此种情况下,往往色彩单纯且反差强烈,尤其是明度反差强烈的包装,有较好的货架竞争力,也比较耐脏。在终端,如购物中心、超市和便利店等卖场,因为商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同类不同牌子的商品相邻陈列,同一商品可以占有较多货架资源进行反复陈列,卖场陈列条件较好且有专人进行商品陈列管理。如此,包装虽然不必过分担心历久蒙尘而日益黯淡,但却要更多考虑单件包装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和组合包装的“规模陈列效应”,以应对和胜过“邻居们”的视觉竞争。
本文网址:https://www.ltbzc.com/article/baozhuangshejiguoche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