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3年,乾隆皇帝下令在紫禁城武英殿设立修书处,想把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大批逸书刊行于世。当时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管理武英殿刻书事务的总管内务府大臣金简,考虑到印行的书类很多,如果用雕版刻印,费财、费时、费力,于是给乾隆皇帝上了一封奏折,算了一笔账,建议改用木活字印刷。乾隆皇帝看后,立即批示“甚好,照此办理”。次年五月,武英殿刻成了253200个枣木活字,先后印书134种,2389卷,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采用木活字印刷书籍的行动。而且,乾隆皇帝嫌“木活字版”名称不文雅,亲自定其雅名为“聚珍版”,并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诗》,冠载在每种书的前面,因此,这批木活字印本就叫做“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后来,金简把这次木活字印书的经过和方法加以归纳,让人画了许多插图,精写了《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并用木活字印刷了内容和版式基本相同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介绍了成书的缘由:
乾隆四十一年,户部侍郎金简恭撰进呈。
初,乾隆三十八年诏纂修《四库全书》,复命择其善本,校正剞劂,以嘉惠艺林。金简实司其事,因枣梨繁重,乃奏请以活字排印,力省功多。得旨俞允,并赐以嘉名,纪以睿藻。行之三载,印本衣被于天下。金简因述其程式,以为此书。
考沈括《梦溪笔谈》,称“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云云。活字之法,斯其权舆。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祯《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首载诸臣奏议,次载取材雕字之次第,以及庋置排类之法。凡为图十有六,为说十有九。皆一一得诸试验,故一一可见诸施行。乃知前明无锡人以活字印《太平御览》,自隆庆元年至五年仅得十之一二者(案:事见黄正色《太平御览序》),由于不得其法。此亦足见圣朝制器利用,事事皆超前代也。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成造木子图》书影《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刻字图》书影《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垫版、校对、刷印图》书影《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全书共七千多字,分十六目,从制造木子(木活字)、刻字、排版、校对到印刷等一整套操作技术,都作了详细具体的记载,图文并茂,它比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更为全面、系统,而且在刻制木字、制作字架和板框以及操作技术等方面,也有所改进。如王祯是先用整块木板刻好字,再行锯开为单字;而金简的方法是先制成规格大小一致的单个木子,再把每10个木子放在有槽的刻字木模内,用木活闩撑紧,然后刻字。存放活字的字盘,王祯用的是转动的轮盘;而金简使用的是字柜,按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排列,每个字柜有抽屉,抽屉中有字格,按部首、偏旁和笔画存放单字。在版面上,金简一改王祯先排字,再用薄竹片隔作行线的方法,而是用梨木板刻好18行格子,中间留有版心,叫做“套版”,先用套版印好行线,再用有行线的空白页印文字。这些改进,使我国活字印刷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由于皇帝的重视和提倡,清代的木活字印刷比明代更加盛行,各地衙门、书院和官办书局、私家书局纷纷效仿,木活字印书一时鹊起。如《红楼梦》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第一次出版(即著名的“程甲本”),就是由高鹗的朋友程伟元以萃文书屋的名义,用木活字印刷的。高鹗在“程甲本”的引言中说,因“抄录固难,刊板亦需时日,姑集活字刷印”。可见木活字印刷有着灵巧、方便,时效性强的优点。第二年再次修订印刷的“程乙本”,还是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通行于世的王希廉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也用木活字印刷。而且在清代,还出现过聚珍堂、排印局、活字印书局等专事活字印刷的书坊。然而,在我国浩瀚的古籍中,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从古到清末56787个编号的图书统计,活字本与非活字本的比例仅为1∶167,木活字本则更少。可见潮起潮落,木活字印刷始终未能成为明清两代的主要印刷工艺,因此,木活字版本书现存世极少。2007年北京的秋季古籍拍卖中,活字印刷史上常提到的一部书,晚清瑞安著名朴学大师孙诒让的名著《墨子间诂》光绪毛上珍木活字印本,1函8册,虽是清末印本,仍然以3.2万元的价格成交。而上面提到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红楼梦》,于2008年由嘉德公司拍卖,成交价竟达212.8万元的天价,说明木活字本至今已是弥足珍贵了。
同治六年《词律拾遗》木活字本(吴小淮北望亭藏)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木活字印本《红楼梦》书影民国以后,木活字印刷书籍已很少见到,究其原因,大概是木活字排版难以紧固,刷印时容易松动,印刷数量不多,且新老单字磨损程度不一,字形字体因不同时间、不同刻工所刻,存在明显差异,印刷出来的成品不如雕版印刷的美观,所以在图书印刷中未能广泛使用。回溯历史流变和社会、人口的聚散离合,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文化,永嘉之学强烈的“事功”传统和“敢为天下先”的温州精神,自然造就了谱牒文化在温州民间特别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支撑了木活字印刷技术在瑞安东源为主的谱师群体中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