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平民毕昇。史书上不见毕昇的生卒与经历记载,据说是今浙江杭州人,与他同时代的沈括在著名的《梦溪笔谈》卷十八中记载了他的发明: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元刊《梦溪笔谈》卷十八书影沈括的这一记载使我们知道,毕昇是普通的布衣百姓,他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的活字采用胶泥为材料,将其制作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再置于火中焙烧以增加硬度,然后按韵排列,存放在格子里备用。排版时,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脂、蜡和纸灰等物,放上书版大小的铁框,依照书稿把所需的活字排在框内,排满版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烘焙,使松脂和蜡熔化后用板把活字齐头压平,最后上墨、铺上纸张印刷,印好后把活字拆出来,分类归回到按韵存放的字匣子里,这样,活字、印版、版框都可以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和劳动力,极大地方便了不同书籍的排版印刷。对此,沈括给予极高的评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惜毕昇当年发明的实物未能流传下来,所印的书目现今也很难稽考了。但其所发明的活字形式及制活字、存字、排版、印刷工艺,已具备了活字印刷完整的流程。虽然泥活字的材质还存在着应用上的缺陷,然而,毕昇活字印刷技术这一伟大的创造,使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世印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元刊《梦溪笔谈》卷十八书影沈括的这一记载使我们知道,毕昇是普通的布衣百姓,他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昇的活字采用胶泥为材料,将其制作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再置于火中焙烧以增加硬度,然后按韵排列,存放在格子里备用。排版时,在一块铁板上铺上松脂、蜡和纸灰等物,放上书版大小的铁框,依照书稿把所需的活字排在框内,排满版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烘焙,使松脂和蜡熔化后用板把活字齐头压平,最后上墨、铺上纸张印刷,印好后把活字拆出来,分类归回到按韵存放的字匣子里,这样,活字、印版、版框都可以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和劳动力,极大地方便了不同书籍的排版印刷。对此,沈括给予极高的评价:“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惜毕昇当年发明的实物未能流传下来,所印的书目现今也很难稽考了。但其所发明的活字形式及制活字、存字、排版、印刷工艺,已具备了活字印刷完整的流程。虽然泥活字的材质还存在着应用上的缺陷,然而,毕昇活字印刷技术这一伟大的创造,使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对后世印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5年,温州白象塔出土了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残页,经许多专家鉴定,为泥活字印刷或钤印的实物。崇宁二年为1103年,距毕昇发明泥活字仅五十多年。如果毕昇为杭州人氏的说法能够成立,泥活字印刷技术在这段时间内传播到温州,既有可能,亦有实物证据。另据史料记载,南宋宰相周必大曾模仿毕昇的方法,在公元1193年用泥活字印过自著的《玉堂杂记》一书。元代的杨古也采用泥活字印书,说明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方法在宋元两代还是有过一定应用的。及至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人翟金生根据毕昇的方法,自造泥活字印刷书籍,成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泥活字印刷的古籍实物。
温州白象塔出土的北宋《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书影在毕昇活字印刷发明的启发下,数百年来,中国人对于活字印刷材料和工艺的研究与发明持续不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宋末元初,有人发明了锡活字,而木活字也在这时期崭露头角,逐步得到发展应用。到了明代,木活字印刷比之元代更为普遍。铜活字印刷技术在明代中期以后,被许多著名的书坊广泛使用。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铅活字印刷也开始在常州许多书坊的印刷中应用。
以毕昇为代表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创造,加上后世人们在探索实践中的发展与完善,直接推动了世界印刷技术的进步,是中国印刷术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宋元两代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时期。到了明代,随着现代经济、技术的萌芽和进步,对外交流的扩大,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进入了发展时期,并传播到了海外。朝鲜是首先接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国家,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二百年之后的13世纪初期,朝鲜开始采用活字印刷。1376年,采用木活字印刷《通鉴纲目》成功之后,朝鲜的活字印刷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由于通商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15世纪40年代,德国人谷登堡将活字印刷术引进欧洲,逐步发展了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从此带来了全球性的印刷技术工业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