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挖掘思维潜力
每个人的大脑细胞构造、血型、性格、气质都不同,个性差异构成各人不同的思想行为,这种各有偏差和倾向的思维潜力是无穷无尽的。选择适合于自我特质的思维方式对于开发创造性能力至关重要。很多人由于不善于把握和总结经验而被错误的外因诱导而迷失自我,扼杀了自我本来具有的智慧灵光。
人的思维在不适应自我个性特质范围之外会显得非常迟钝。人的思维形式各有所长,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善于逻辑思维,有的人思维活跃敏捷但却不成体系,有的人思维有些迟缓但意识独到深刻。
“每个生命都必须决定自己,适应于什么,如何适应”(奥登W.H.Auden1907-1973,英国诗人)。挖掘自我的创造潜力需要反复尝试、纠正,找准自己的思维特点使其充分地层现出来,形成自己独有的对事物的洞察力和表现力。设计师与常人不同,具有非凡的知觉禀赋,他能将客观物质提纯,除去它的瑕疵,使之更靠近理念。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思维的升华过程是一个从无理一有理一无理的过程,初始的无理是人们未能科学地感知客观事物的本质,因而是幼稚无知的。思维的有理阶段是经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理解找到合乎事物的自然法则和变化规律并形成记忆和经验的过程。当人们深刻地认识并熟练地把握事物的这些所谓法则和规律后,思维就进入到了高层次的无理阶段,进入到一个不受束缚的广阔的创想空间,人的创造才能不自觉地涌现出来。
(2)经验积累与思维扩散
人们每每从探索事物的过程中逐步找到事物的规律,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深化,成熟的设计师具有个别中见普遍的才能和透过物质的表面看到物质的基本形式的才能,这个过程就是经验的积累。周而复始就形成一套看待客观事物的思维模式,并用这种程式化的模式去看待未知的新事物,从而找到新事物与映象经验的共点和差异,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扩散。
设计师在创作时按他制造和了解的固定模式译解和想象,这种习惯性的再现和沿革达到似乎合理的视觉效果,这是受经验的成规羁绊的结果。所谓“风格”就是这些习惯成规构成的套路。设计师依赖于这一法则套路“辞典”,按部就班地表现,只作适当的转换和变形以适应新的构图,这是区别设计师经验丰薄的尺码。
设计师在创作时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诱发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设想,扩开思维空间。扩散思维强调多角度,多方位的想象力。比如设计一台洗衣机,现有的洗衣机无论它的功能、款式千变万化,就其本质原理不外乎有两种形式:滚桶式和涡轮式。如果你的思维想象仅局限于已存在的概念,翻来覆去不会有太大的突破,不妨打破这种顽固的定式。洗衣机的功能就是把衣服洗干净,而洗干净衣服的办法就太多太多了,在山区农村里现在还流行把衣服放在河里用木棒槌打的方法,还有用搓衣板搓洗的方法,从这些原始的方法中寻找到一种新概念的棒槌式洗衣机又何尝不可呢?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指用对立的手法对已存在的事物进行否定或转换的构思方法。设计师在设计创作中苦思冥想但始终脱离不了已形成的经验和模式限定,这时可采用逆向思维方法,否定已形成的前期构思,从另外一个方向重新思考,开拓出新的模式构想。
客观事物都是存在于矛盾之中的,大与小、高与矮、长与短、圆与方、黑与白……比如设计啤酒的包装,原产品及同类产品的包装造型是圆形的,并且容量都是750毫升,不妨把瓶型设计改为方型并减少容量,产生出新理念的创新设计,给消费者一种新奇的感觉。
(4)借鉴与创新
任何一个设计师都脱离不了继承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经验模式的过程,所谓创新也不是凭空的异想天开,而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特别是包装设计借鉴尤为重要。借鉴他人富有创造性的范例,能给设计师有益的启迪。纵观包装设计的历史,那些深刻地印在我们脑海中的成为我们设计楷模的作品,本身也是在借鉴前人的设计构思基础上产生的。在这方面,日本的包装设计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日本的包装设计师们在保持民族风格前提下大胆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现代工业手段,创作出一大批颇具特色的包装作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谓后现代欧式风格实质上就是把欧洲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如巴洛克、洛可可、拜占庭等风格归纳简化,加进现代构成的语言符号而产生出来的一种适合于现代人审美和居住功能的风格。
借鉴与创新一直是包装界喋喋不休的争论话题,设计活动中应合理地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量度关系。从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要求来看,借鉴和创新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借鉴的量度越多则独创性越少,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适应性和便捷的角度看,创造性也离不开适量的借鉴,不借用“他山之石”反而会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而脱离已形成的被公众所接受的程式映象,失去设计应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