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美学等基础科学,更与食品科学、包装科学、市场营销等人文学科密切相关。食品包装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容了食品工程、机械力学工程、化学工程、包装材料工程以及社会人文工程等领域。因此,做好食品包装工作首先要掌握与食品包装相关的学科技术知识,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包装操作的能力和方法,其次应该建立评价食品包装质量的标难体系。
(一)了解食品本身特性及其所要求的保护条件
做好食品包装首先应了解食品的主要成分、特性及其加工和贮运流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内在反应,包括非生物的内在生化反应和生物性的腐败变质反应机理,其次应研究影响食品中主要成分,尤其是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敏感因素,包括光线、氧气、温度、微生物及物理、机械力学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掌握了被包装食品的生物、化学、物理学特性及其敏感因素,确定其要求的保护条件,才能正确选用包装材料、包装工艺技术来进行包装操作,达到保护并适当延长食品贮存保鲜保质期之目的。
(二)研究和掌握包装材料的包装性能、适用范围及条件
包装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因此,只有了解了各种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包装性能,才能根据包装食品的防护要求选择既能保护食品风味和质量,又能体现其商品价值,并使综合包装成本合理的包装材料。例如,需高温杀菌的食品应选用耐高温包装材料,而低温冷藏食品则应选用耐低温的材料包装。
(三)掌握有关的包装技术方法
对于给定的食品,在选取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后,还应采用最适宜的包装技术方法。包装技术的选用与包装材料密切相关,也与包装食品的市场定位诸因素密切相关。同一种食品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包装技术方法而达到相同或相近的包装要求和效果,但包装成本不同。例如,易氧化食品可采用真空或充气包装,也可采用封入脱氧剂进行包装,但后者的包装成本较高;有时为了达到设定的包装要求和效果,必须采用特定的包装技术。
(四)研究和了解商品的市场定位及流通区域条件
商品的市场定位、运输方式及流通区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等是食品包装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国内销售商品与面向不向国家的出口商品的包装和装潢要求不同,不同运输方式对包装的保护性要求不同,公路运输比铁路运输有更高的缓冲包装要求。对食品包装而言,商品流通区域的气候条件变化至关重要,因为环境温湿度对食品内部成分的化学变化、食品微生物及其包装材料本身的阻隔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较高温湿度区域流通的食品,其包装要求应更高;运往寒冷地区的产品包装,应避免使用遇冷变硬脆化的高分子包装材料。
(五)研究和了解包装整体结构和包装材料对食品的影响
包装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非常重要,而包装材料及包装整体结构与此关系很大,包装操作时应了解包装材料中的添加剂等成分向食品中迁移的情况,以及食品中某些组分向包装材料渗透和被吸附情况等对流通过程中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六)进行合理的包装结构设计和装潢设计
根据食品所需要的保护性要求、预计包装成本、包装量等诸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包装设计,包括容器形状、耐压强度、结构形式、尺寸、封合方式等方面;应尽量使包装结构合理、节省材料、节约运输空间及符合时代潮流,避免过分包装和欺骗性包装。包装装潢设计应与内装产品相适应,做到商标醒目、文字简明、图案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并能迎合所定位的消费人群之喜好。出口商品应注意消费国家的民族习惯,并避免消费群体的禁忌。
(七)掌握包装测试方法
合格的商品必须通过有关法规和标准规定的检验测试,商品检测除对产品本身进行检测外,对包装也必须检测,合格后方能使用流通。包装测试项日很多,大致可分成以下两类。
1.对包装材料或容器的检测
包括包装材料和容器的O₂、CO₂和水蒸气的透过率、透光率等的阻透性测试;包装材料的耐压、耐拉、耐撕裂强度、耐折次数、软化及脆化温度、粘合部分的剥离和剪切强度测试;包装材料与内装食品间的反应,如印刷油墨、材料添加剂等有害成分向食品中迁移量的测试;包装容器的耐霉试验和耐锈蚀试验等。
2.包装件的检测
包括跌落、耐压、耐振动、耐冲击试验和回转试验等,主要解决贮运流通过程中的耐破损问题。
包装检测项目非常多,但并非每一个包装都要进行全面检测。对特定包装究竟要进行哪些测试,应视内装食品的特性及其敏感因素、包装材料种类及其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而定。例如,罐头食品用空罐常需测定其内涂料在食品中的溶解情况,脱氧包装应测定包装材料的透氧率,防潮包装应测定包装材料的水蒸气透过率等。
(八)掌握包装标准及法规
包装操作自始至终每一步都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法规。标准化、规范化过程贯穿整个包装操作过程,才能保证从包浆的原材料供应、包装作业、商品流通及同际贸易等顺利进行。必须指出,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包装标准化越来越重要,只有在掌握和了解国家和国际有关包装标准的基础上,才能使我们的商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