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刷行业,就传统的印刷方式来说,完成一件印刷品大致需要经过原稿—>出片—>制版—>打样—>印刷—>印后加工—>成品的工艺过程。其中的出片工艺实际上就是将原稿的图文信息借助一些现代化设备(如照相机、扫描仪、电子分色机、彩色桌面出版系统、激光照排机等)制成满足印刷要求的胶片的过程。
传统印刷工艺中,出片程序必不可少,胶片在印刷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印刷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那么胶片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类印刷胶片,看上去就像照相底片一样,但其性能与照相底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我们日常接触的胶片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片基,所有的涂层都涂布于透明的片基之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感光乳剂层,感光反应主要在这一层进行。感光乳剂层内含有卤化银及增感剂,卤化银是曝光后生成影像的主要化学成分,增感剂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光反应的完全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涂层是防光晕层,这一层主要是防止曝光光线在片基层产生反射,导致感光乳剂层内卤化银的二次曝光,这对保证曝光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涂层还有很多,防划伤层主要是防止胶片的表面被硬物划伤,但其抗划伤的能力一般是有限的,仅仅是防止细小的粉尘对胶片表面的划伤。防氧化层是防止胶片生产后在存储期间发生化学反应。有时在胶片的最外层还有可能加上磨砂层,一般用于凹印制版。所有这些涂层都是在胶片生产时被一层一层涂布于片基上的。当然,这些涂层非常薄,以至于涂了六七层后我们看到的胶片感觉仍是片基。
胶片为什么会感光呢?这是因为胶片上涂有感光乳剂,乳剂中分布着感光物质——卤化银。卤化银又称银盐,是卤族元素(氯、碘、溴)分别与银结合产生的化合物。银与氯结合成为氯化银,与碘结合成为碘化银,与溴结合成为溴化银,其中以溴化银的感光能力最强,而氯化银的感光能力最弱。当卤化银见光时则发生分解,因此感光胶片见光后就会曝光,经过显影、定影后生成银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