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中商品的物理、化学、生理生化变化;影响流通商品质量的外因;市场中产品、价格、促销因素与包装策略选择;不同类型消费者对包装的诉求;商品包装的文化蕴涵;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生产资料商品与消费品的流通特点及包装要求;包装与消费心理;包装文化的经济视角。
现代包装的发展源于商品流通的需要,虽然在实际包装工作中,包装的重点是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包装技术的应用,但是为了使包装真正能够有效地为流通服务,还必须了解在流通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影响有效包装的实现。本章将重点说明市场环境、消费者行为、社会文化、商品质量等因素对包装的影响。3.1商品的流通特点与包装要求
在流通中,制定合理的包装战略,实现保护商品,促进销售的目标,首先应了解不同商品在流通中表现出的特征及对包装的要求。这里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商品分为:生产资料商品和消费资料商品,并由此讨论其各自在流通中的特点。
生产资料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消耗的各种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总和,从物质资料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原料、材料、燃料、设备等,这些资料大多是通过市场买卖过程获得。所以,从事生产资料的购买与销售,借以满足生产性需要的经济活动,称为生产资料商品的流通。
1.生产资料商品流通的特点
按照生产资料具体的性质,可以划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两类,前者大多是在生产企业或多在部门之间流动,多在城市间流动;后者大多是从生产企业或城市向农村流动。当然这二者也都可能在国际流动,即进出口贸易。但流通特点基本一致,主要表现如下。
(1)从数量上看,对生产资料的购买,多是集中购买,且一次购买数量较大,属于大中型购买。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从单体规模上看同样是集中大批量购买。
(2)从专业化角度看,生产资料购买大多属于专业购买,购买者大都具有某种专门的商品知识,了解其所购生产资料的性能、规格和使用价值等,对商品品牌、质量等有严格或特定要求。
(3)从需求看,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属于从属需求,它的流通与生产过程紧密相连,由生产过程决定着对某些生产资料的需求,因此对它的配套性、及时性、标准化等要求很严格,如对主件、易损件、零配件等都有合理的购买数量。
(4)从均衡性看,生产资料的购买,波动性较小,一般较为稳定,产、供、销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比较容易。
(5)从经济结构看,生产资料的购买因生产布局、区域经济结构、自然资源条件等的不同,其流通规模和结构有较大差别。
(6)从购买组织上看,在我国,生产资料购买者大部分是组织购买者,即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即使在个体经济发展的今天,组织化购买仍是生产资料购买和流通的主要形式。
2.对生产资料商品包装的要求
由于生产资料商品流通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对其包装的要求如下。
(1)在流通中,生产资料包装的目的主要是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便于装卸,突出的是安全与方便,使其完好无损地到达生产者手中。
(2)在技术方法上,保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商品的静态保护,一般是指生产资料在储存过程中,防污染、防锈、防漏、防腐、防水、防火、防潮、防霉、防雷、防温(耐热、耐寒)、防盗、防光、防辐射、防死亡等,在操作时要针对不同生产资料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二是动态保护,主要是针对运输、装卸过程中的振动、碰撞、跌落、拖曳、翻滚、堆码、挤压等现象所采取的缓冲与抗力措施(具体方法在消费资料中同样适用)。
(3)根据生产资料流通批量大的特点,应尽可能采取集装式包装,最大规模的集装包装就是集装箱等的使用,集装箱既是一种运输方式,又是一种包装方式。集装箱式包装,不仅具有节约、经济、可复用、易储运等优点,而且还具有便于集装防潮、集装防震、集装冷藏、集装通风、集装防盗、集装抗压及便于装运等优点。
(4)实行标准化包装,这是包装发展的基本方向,特别是储运包装更要强调标准化。主要是利用国际通用的基础模数尺寸,通过“分割”或“组合”系列实施标准化包装,以方便生产资料的运输、装卸、储存。
(5)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今天,包装废弃物必须作到容易处理,或可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