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证使用是第一要求
保证使用是指在包装功能上满足使用要求,在价格上体现经济实惠,使产品包装具有较高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既经济又适用、实用。
如国家标准《瓦楞纸箱》制定时,除按内装物重量和箱体尺寸分类外,对同一尺寸和重量的商品包装又根据用途和流通环节的条件和流通方向分为三类:一类箱主要用于出口及贵重物品的运输包装;二类箱主要用于内销产品的运输包装;三类箱则用于短途、低廉商品的运输包装。
2.标准要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结合我国实际,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本国本地区资源不足的原材料来制作批量生产的包装物。如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因此在包装用材方面要尽量减少木材用量,推广替代材料。根据包装强度的相关规定,纸箱替代木箱,胶合板替代木材,以节约原本不足的木材资源。
3.标准的一致性
各类标准要协调配套。各类标准的衔接配套,标准间的相互协调是保证生产、使用、流通等各环节协调一致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各级标准之间,下级标准与上级标准要协调一致;国内各部门发布的标准要协调一致;企业内部各项标准要协调一致;下级标准不得与上级标准相抵触;国内标准一般不与国际标准相抵触。
产品标准要与各相关的基础标准、原材料标准协调一致;产品的尺寸参数或性能参数之间应协调一致。如集装箱的外形尺寸应与运载工具(车仓、船舱、机舱)的尺寸相互协调,以充分利用运载工具的容积。
4.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实际上也是一种技术引进,因为标准是各种复杂技术的综合,国际标准中包含了许多先进技术。采用国际标准,便于国际产品互换,有利于消除对外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如我国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方法系列标准都是参照、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是参照《包装货物搬运的图形标志》(IS0780:1999)制定的。
5.标准的适时制定与修订
掌握制定标准的时机,并随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适时修订。标准是科学生产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反过来又指导生产和实践,标准制定必须适时。如果在新产品、新技术发展阶段,过早地制定标准,可能会因缺乏科学依据而脱离实际,甚至妨碍技术的发展;如果定得太迟,又会使许多不应该出现的类型纷纷出现而难以统一,不利于生产和使用。如商业系统的针织内衣包装,过去箱型规格共1300种,1969年执行部颁标准后,纸箱规格统一为27种。通过制定标准,可及时地指导生产的进行。
一般情况下,产品标准在产品定型鉴定、准备正式批量投产之前制定。对指导产品品种发展、正确衡量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的某些标准,如产品的参数、系列、性能测试方法等,则应比具体产品质量标准定得更早一点。
标准应保持相对稳定,使企业在一定的技术发展水平上有一段稳定生产的时期,通过重复利用获得利益。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标准需适时复审、修订,不能使落后的标准成为生产技术发展的束缚。根据国外经验,一般3~5年应对标准进行复审,并作必要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