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旧称校雠)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列宁在编辑《火星报》期间十分重视校对工作,他强调指出:“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做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什么是校对呢?找出将要印刷的产品中所有的错误,并予以改正。”
出版物是一种思想文化信息载体,其作用在于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并作为文化遗产积累留存。实现文化传播和积累,最重要的条件是“保真”,即准确无误,完整无缺。失真的信息是没有传播和积累价值的。
现代校对的任务有三:一是比照原稿校核校样,依据原稿改正排版错误;二是采用通读方法,发现并改正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误;三是通过技术整理,保证版面格式的规范与统一。
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的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同源、分流、合作、同归。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校对工作历来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处在发排后、印制前这一质量把关环节,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出版物的传播价值和积累价值。
校对工作同编辑工作一样,是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因而是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校异同和校是非是现代校对的基本功能。
传统的校对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基本校对制度为:三校一读制度。“三校”即三个校次,这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校次。“一读”即终校改版后的通读检查。一校、二校以对校为主,任务是消灭录排差错,三校以本校为主,任务是发现并质疑原稿错讹,一读是最后通读检查。磁盘书稿的校对,由于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一校没有可资比照的原稿,则应采用本校法,通过是非判断发现录排差错和原稿错讹。
人机结合是校对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创新,是现代校对方法的发展。提出“人机结合”是因为计算机校对软件是采用基于分词和词间接续关系的方法编制的,查检常见错别字、专用名词及成语错误时效果相当好,速度极快,辨识力很高,是校对的得力工具。但是,汉语校对是一项高度智能化的工作,它不仅依赖于各种知识,而且依赖于校对者对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完全脱离人的计算机校对几乎是不可能的。综上所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这是现代校对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