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方式,是将文字、图像雕刻在平整的木板上,再在版面上刷上油墨,然后在其上覆盖纸张,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刷过,使印版上的图文清晰地转印到纸上的工艺方法。
雕版印刷的工艺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雕刻印刷版,一般是把要雕刻的内容先写在纸上,然后将写好的纸稿反贴于预先准备好的木板表面,由刻版工依样刻版。其次,是刷油墨,即先将雕刻好的印版固定在一十台面上,用刷子蘸上油墨均匀地涂布在印版的表面,从而完成刷墨的过程。最后就是印刷,印版刷好油墨后在印版表面覆盖上一张纸,用干净的刷子轻轻地拍打整个纸面,揭下纸张之后便完成了一次印刷。
印书的印版主要是使用纹理细密、质地均匀、加工容易的木材,主要有梨木、枣木、梓木、楠木、黄杨木、银杏木等。一般北方多选用梨木、枣木等,南方则多选用梓木、黄杨木等。枣木、黄杨木等质地较硬,多用于雕刻较精细的书籍和图版;而梨木、梓木等质地较软,多用于最常见书籍和图版的雕刻。
在印版的雕刻中,主要使用的工具有刻刀、不同规格的铲刀和凿子。刻刀形状、大小不一,用于雕刻不同大小的文字和文字的不同部位;铲刀和凿子主要用于文字空白部分的雕刻。此外还需要锯、刨子等普通木工工具和一些附属工具如尺、规矩、拉线、木槌等。
雕刻印版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写版、上样、刻版、校对、补修等几步,在校正无误后,方可用于印刷。
早期的雕版印刷工艺十分简陋,一般只是单页小型的印刷品,如一首诗、一幅图画等,后来随着雕版印刷工艺水平的提高,才出现了印刷大篇幅图文的印刷品。印刷品的版式,也是随着印刷工艺的提高而不断改进的,版式种类也愈加丰富多彩。初期的印刷品是单页的形式,版式也不固定,这时的版式主要是上图下文,版面呈矩形,符合1:0.618的黄金分割比例。后来出现的印刷品虽然是整部书或整卷佛经,但仍采用写本的卷轴装帧形式,除高度统一外,在宽度方面比较随意,一般以单张纸的宽度为准。到了唐代后期由于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和册页装等书籍装帧形式,版面的形式也就因此而得到了统一。
“木刻水印”也称饾版印刷,出现于明末清初,是传统雕版印刷技术的一次创新。所谓“饾版”就是把一幅画的画面分成若干块大小不等、各自为画面的版面,分别制成不同颜色的雕版,逐块拼印在一张宣纸的不同部位,即成为整幅图画。一幅画多的时候有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版。这些版颜色不一,花纹各异,印痕细如发丝,高低层次分明,印制出来的水印画触摸起来有凹凸感,令人叹为观止。其印刷难度之高同样令人惊叹。
雕版印刷今天使用得已经非常少了,但是“木刻水印”现在还有应用,主要用在复制国画等艺术品上,具有几可乱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