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前人的造纸工艺,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为社会提供了优质、轻便、价廉的书写材料,从此纸张逐渐代替了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南北朝是纸写本的繁荣时代,手抄本的盛行使书籍产量大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南北朝时,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7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37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外,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5000卷。当时只有官府和富人才有能力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书,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了满足社会对书籍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大量复制文字的技术。
当时,社会上已在广泛应用盖印和拓印技术。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刻碑时一般用阴文,拓印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
将两种技术取长补短合二为一,便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操作步骤如下:先把木质细腻而坚硬的木材锯成一块块薄板并打磨光滑,把要印的文字用薄纸写成字稿,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刻好以后,就可以开印了。印书时,用刷子蘸墨,在刻好的印版上均匀地涂布,接着,把白纸覆盖在印版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而均匀地涂布,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一种书,只雕刻一回木版,就可以印很多本书,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雕版印刷术起源于何时呢?早在隋代史料中,就有刻印佛经佛像的记载。7世纪初期,最早使用雕版印刷术者为民间和佛教寺院。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梓行《女则》,这是目前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印行书籍,所以唐太宗才会下令刻印《女则》。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比《女则》印刷的年代更早。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曾用纸大量印刷普贤菩萨像。据此可以推断,雕版印刷术约发明于隋末唐初。唐开元年间(713~714年)的雕本《开元杂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一卷《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至9世纪时,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宋代是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政府重视印刷并积极参与,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印刷数量和种类大增,版式趋向规范化,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当时雕刻印版的材料除木板外,也有人开始用铜板雕刻。宋代首次印刷发行了纸币,有价证券及商标包装多使用铜版印刷。
目前,雕版印刷术虽然式微但仍在使用,因为它是现阶段最适合复制国画的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