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一项对人类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伟大发明,自发明之日起,通过各种渠道,如政府间外交、宗教交流、各国贸易往来甚至包括战争,由中国传到西亚、东南亚、欧洲,进而传向世界各地,对促进社会发展、繁荣人类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各国的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过去的,或者是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中国印刷术最先传入朝鲜。唐朝时,朝鲜经常派学生来华学习,回国时带走大批书籍,同时也学到包括印刷术在内的先进技术。朝鲜最早是用印刷术刻印佛经,1007年刻印的《宝箧印陀罗尼经》为朝鲜半岛最早的印刷品。1011年和1237年,朝鲜皇室两次刊刻《大藏经》,第二次的《高丽藏》全书6791卷,一直保存至今。同时,还刻印了《两汉书》、《本草备要》等大批中国的儒家经典、史书、医书。朝鲜不但用泥、木活字印书,还有所发展与创新,用铜、铅、铁活字印书,最有成就的是从1403年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为印刷术的推广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古代时使用汉字,崇信佛教和儒家思想,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754年,鉴真大和尚一行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传授佛教和包括印刷术在内的许多技艺。764年,日本调动全国工匠31.5万人,六年间刻印《陀罗尼经》100万卷,分藏于100万座木塔内,置于十大寺院中,以求护国驱恶,至今尚存。983年,宋太宗将刻印不久的佛教经典《开宝藏》一部赐给日本僧人大周然,此后,在笃信佛教的日本,雕版印刷日益兴起。元末明初,50多位中国刻工到日本从事刻书业,带动了日本印刷业的发展。16世纪末,丰臣秀吉侵占朝鲜平壤时,把朝鲜铸造的铜字劫往日本。1593年,日本仿制出木活字印成古文《孝经》一卷,活字印书法很快推广开来。
与此同时,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等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他们用汉字,尊儒学,兴科举,信佛教,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和佛教徒,带回去大量佛经和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也带回了中国的印刷术。随后印刷术又传至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其他南亚国家。
中国印刷术很早就经新疆传到中亚一带,与宋代同期的西夏已经采用了木活字印刷。13世纪时,处于东西文化交流枢纽的回纥与波斯国已熟知中国印刷术,他们在雕版印书的基础上,于1300年前后开始用木活字印书,还模仿中国印造纸币。波斯首相拉斯特·埃丁1310年完成的《世界史》中,对中国印刷术有详细的记载。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是通过来华的使臣、商人、传教士、旅游者甚至军队传入欧洲的,随后影响了非洲、美洲、大洋洲。印刷术西传欧洲经由两条路线:通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和通过俄罗斯。
12、13世纪之间,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军队进攻欧洲的战争,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曾把东方的纸币、纸牌、版画、书籍等印刷品传到欧洲。元朝时,来华的欧洲人在游记中对中国的纸币及市面流行的纸牌作了详细记载。14世纪末,欧洲最早的印刷品是德国纽伦堡出版的宗教木刻版画和纸牌,接着开始刻印书籍。此时雕版印刷术在欧洲已相当普遍,为谷登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应用雕版印刷术800年、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的1441~1448年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合金活字印刷术。
照相术的发明使印刷术如虎添翼
1839年8月19日,巴黎天文台台长阿拉戈在法兰西科学院和美术学院联合大会上,将法国画家达盖尔的照相术公布于众,从此,这一天被世人定为照相术的发明日。
早在达盖尔之前,1813年,法国的涅普斯便开始了感光性石印术的研究,尝试用涂有感光性物质的石板经日光照射制作照相印版,但没有获得成功。1822年,涅普斯发现了一种沥青具有感光性能,阳光晒后会变色,以它为感光剂,发明了“太阳光绘图”的沥青照相术,称之为“日光胶版术”。涅普斯1826年曝光8小时拍摄的自家窗外景色的照片,现存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
1824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开始了以碘化银为感光剂在暗箱内曝光的尝试,晴天中午曝光,约需20分钟。1829年,达盖尔开始解决显影、定影等一系列技术难题,10年后“达盖尔照相术”方获成功。现存最早的达盖尔照相作品,是1837年制作的名为《艺术家工作室》的图片,图像生成于镜状银板上,一次只能得到一幅正像,该照片现由法国摄影协会珍藏。达盖尔所著《达盖尔照相术与幻视画的技术沿革及细节》一书,在法国内外引起轰动,4个月内再版29次,并被译成6种文字。
1841年,英国的塔尔博特研制的“碘化银相纸照相法”获得专利,人称“塔尔博特照相法”,特点是感光时间短,一张负片可晒得多张正像。直至今天,我们仍在采用负~正片的照相程序获取各种黑白或彩色照片。
1851年,英国的阿切尔发明了“胶棉湿版法”,此法要求在玻璃板上涂满感光液并在湿润的情况下尽快完成摄影、显影程序,否则感光液一经干燥,感光度会迅速下降。由于价格低廉、曝光快(只需10秒左右)、图像质量高而稳定、可获得多张正像,很快就取代了银版照相术。
1880年,采用溴化银明胶乳剂作感光材料的明胶干版法又取代了风靡一时的胶棉湿版法。从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起了照相感光材料工厂,生产各种感光胶片,照相术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855年,法国出现了照相铜版和照相锌版,简称铜锌版。照相铜锌版是照相术应用于印刷制版的产物,19世纪末传入中国,使凸版印刷术前进了一大步。
1882年,德国发明照相网目版,产生了单色、双色、三色、四色照相网目调印版,为彩色印刷复制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20世纪初期,照相制版术传入中国,工人用制版照相机对各种彩色原稿进行分色、挂网,完全靠经验来制作分色湿片(棉胶湿版)或干片(照相胶片),比传统的手工绘制雕刻套色印版速度更快,复制质量更高,很快风靡全国。但由于不稳定因素多、周期长、损耗多等缺陷,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被电子扫描分色机取代。
照相术的引入给印刷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使印刷前期的图文制版技术彻底摆脱了手工刻制操作,无论是制作速度还是印刷质量,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印刷业的辉煌仅有百余年,但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应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