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方式为基础的品牌传播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微弱,而一场营销传播革命已然悄悄展开。传播的三大关键性环节——媒介、受众、广告主均已发生变化,构建出一幅新的营销传播图景,一切以信息的有效传播为基本原则。对于传媒业来说,新的内容解决方案将彻底颠覆传统的传播关系和传媒业态;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一切可资使用的信息内容到达消费者的效率的空前提高,将改变受众传统的内容消费方式;对于广告主来说,品牌传播活动也相应的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
一、传播渠道之变
随着媒体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新传播技术的革命,媒体数量和种类蓬勃发展,全球可以获得的信息呈现指数化增长势头。
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等以互动性为旗帜的新兴信息传播渠道大量出现,这使得传统大众媒体“独大”的地位受到动摇。传统的四大广告媒体开始自身调整,一方面呈现“碎片化”趋势,专业性分众杂志、报纸、电视频道层出不穷,不断细分以吸引更挑剔的受众;另一方面开始进行传播方式的更新,融合了新技术带来的互动品质,网络电视、网络报刊、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等纷纷出现。
新的媒介生态逐渐形成。传统媒体壁垒森严的行业界线将不复存在,在新的传播关系中,只有三种理论上能够相互转换的角色可以清晰地得到辨认:内容提供商、传播渠道运营商和终端内容消费者。
二、传播需方之变
在新的传播关系中,受众媒体接触和信息沟通方式亦相应发生演变。
一方面,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日志、BBS、网络通信等由新技术产生的新的沟通方式分割了现代受众的生活,他们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日趋有限,但是面对的信息却日趋庞杂。被包围在信息刺激中的受众,已经逐渐变得反应迟钝,注意力逐渐分散、记忆力日益下降,甚至产生信息抵制的心理状况。他们更加严格地挑选传播刺激,对信息的处理表面化,惯于阅读简短的文章、快速浏览图片,采用“速食”式的信息解读方式。
另一方面,受众使用媒体的主动性增强。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概念将发生转移,他们既是内容的消费者,又将是内容的生产者,并逐渐掌控信息流动社会中的主动权力。被动接受信息的单向传播过程将被主动沟通、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所取代。
而作为广告主营销传播对象的特殊受众——目标消费者,其消费心理及行为亦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性:新一代消费者的品牌接触点增多,并开始强调品牌体验;同时,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越来越淡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不断下降。
三、传播供方之变
面对已然变化的营销传播图景,企业的品牌传播活动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由大众到分众
以往消费者的同质性很高,对产品的需求及对信息的接受习惯均大致相同,通过大众媒体发布广告往往能够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而今,个性化发展导致消费者结构不断细分,多元生活模式和价值取向并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针对特定消费者建立差别化的品牌战略,并且通过分众媒体向目标消费者传播,进行分众营销。而分众传播渠道的大量涌现则为企业的精准传播提供了平台。
(二)由单一到整合
过去,大多数企业品牌传播工作的核心是媒体广告,品牌传播似乎很简单:委托一家好的广告代理商,协助他们想出大创意,再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告运动。这几乎就是品牌传播的全部。然而这种品牌传播模式放在今天已经行不通了。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更加精明,产品更加同质化……这一切都意味着创建强势品牌变得更加困难。营销者必须重新审视其品牌战略:品牌识别体系更加复杂、品牌形象与个性更加多样化、品牌在不同市场上不断延伸,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品牌的统一性。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比以前更加复杂。这对品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仅靠广告这一种传播手段已不能胜任品牌传播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营销者必须整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赞助活动、事件营销、促销活动等多种传播手段,根据不同传播手段各自的优势,将它们分别运用到品牌传播的各个环节中,让它们共同为品牌服务,发挥整合的效果。
(三)由单向到互动
传统媒体的广告将消费者当作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品牌营销者控制了广告的一切——内容、形式、媒体等等。消费者机械地接受着企业所描述的纯粹的、精心修饰的、为品牌所独有的形象。以这种方式创建的品牌是脆弱的——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远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单向传播在市场竞争不太激烈时,尚能发挥一定作用;一旦产品出现同质化竞争,消费者将很容易找到替代品,单向传播作用就有限了。
而现在,企业逐渐认识到了互动的重要性——帮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记忆、识别、联想,因此不仅在传播内容上追求消费者乐于参与的信息,还尽量选择便于消费者参与的传播渠道。与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互动成为衡量品牌传播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一些互动传播渠道如网络营销、直效营销、旗舰商店、主题公园、消费者俱乐部等等,被广泛地应用于品牌传播实践中。
本文网址:https://www.ltbzc.com/article/17121214090012887916.html